公元1481年初秋的壹天傍晚,茫茫暮色中,壹位須發斑白的老者,沿著通往蘭州的官道策杖而來。他身後的仆從,挑著簡單的行囊,趕著毛驢。驢背上,馱著沈甸甸的書箱。遊學代辦 美加 這位老者,就是譽滿天下的理學名臣段堅。他結束了二十七年的官宦生涯,從南陽知府任上因病致仕,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蘭州東關的段家臺。段堅,字可久,號柏軒,又號容思,生於1419年,卒於1484年。段堅出生於官宦之家,其祖父段鳴鶴,山西太原府陽曲縣人,明洪武初年任錦衣衛力士,追隨肅王朱由南京到甘肅,後定居於蘭州。父親段敏,官封文林郎,是個七品散官。 段堅6歲啟蒙,隨祖父段鳴鶴在家識字讀書。傳說開讀那天,祖父在院中栽了兩棵柏樹,對段堅說,柏樹堅忍不拔,遇險不屈,即便大雪壓頭,寒風刺骨,它依舊翠綠挺拔。做人要像柏樹那樣,堅守其誌,傲雪而立。段堅聽了祖父的話,激動不已,將自己的書房定名為“柏軒”,後又自號“柏軒”,堅持用柏樹精神激勵自己。 遊學代辦推薦 段堅從小立誌,要飽讀詩書,成為國家有用之才。他勤奮讀書,學業精進。11歲那年,母親不幸去世。他牢記母親的教誨,很快擺脫了悲痛,把全部精力投入了學業。在讀書上,段堅廢寢忘食,用朝經暮史來形容,壹點也不過分。 14歲那年,段堅考取郡庠生。古代學校稱“庠”,稱學生為“庠生”。庠生也是秀才之意。明朝政府辦的學校,分為府學、州學和縣學三類。段堅是郡庠生,應為府學的學生。在府學讀書期間,段堅先攻《易經》,後來研習諸子百家,學習興趣相當廣泛,得到先生賞識。 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年),23歲的段堅投到周麟門下深造。周麟為解元出身,與段鳴鶴是山西同鄉,時任蘭州的肅王府教授,學問文章都很好,為壹代名士。段堅在他門下學習,進步很快,於正統九年(1444年)考中舉人。 中國古代,讀書人要堂堂正正走向仕途,必須考中進士。從舉人到進士,雖只有壹步之遙,可這壹步之遙,與絕大多數學子無緣。從正統十年(1445年)到景泰四年(1453年)的9年間,段堅先後三次赴京會試,均落第而歸。 壹個有抱負的學子為官不成時,如何報效國家?這是當時段堅苦苦思考的問題。恰在此時,“朝廷下詔求直言”。段堅得到消息,喜出望外,立即應詔上書,建言皇帝“親賢遠奸,信賞行罰,敦崇正學,講求治道,選任大臣,振舉綱維,愛養民力,修明軍政”。段堅的建言,切中時弊,富有遠見。讓段堅沒有想到的是,皇帝“下詔求直言”,不過是裝裝樣子。他的上書,如石沈大海,不見回應。後來,他二次上書,依舊泥牛入海,毫無消息。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每個讀書人向往的人生之路。段堅失望之余,決定外出遊學。古代的“遊學”,類似於今天的訪問學者,既是求學,也是講學。正統十四年(1449年),段堅買舟南下,先後遊學於齊、魯、淮、楚、吳、越等地,遍訪名勝古跡,到處結交學者朋友。 段堅此次南遊,為時不長,卻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結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對他壹生影響最大的,要數著名學者閻禹錫和白良輔。閻禹錫和白良輔是明代著名哲學家薛的入室弟子。當時,薛是盛極壹時的理學河東派的掌門人。段堅通過結識閻禹錫和白良輔,全盤接受了薛的理學學說,成了他的弟子,並由此成為傑出的理學學者。 景泰元年(1450年),段堅結束遊學,與仆從帶著幾個沈重的箱子,由南方返回蘭州。途中,段堅被賊人盯上。賊人以為,段堅的箱子中,不是古玩珍寶,就是綾羅綢緞。段堅發現賊人意圖,決心以寶示賊。路過壹個村莊時,段堅在牲口背上卸下箱子,讓仆從進村討水,讓牲口在壹邊吃草。 賊人以為機會到了,準備動手。這時,段堅壹反常態,大聲呼喊藏在附近的賊人,請他幫忙開箱。箱子打開,段堅取出壹本本的圖書,挑來選去,最後選中壹本,請賊人與自己共賞。賊人見幾個箱子中盡是圖書,大失所望,性性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