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竈上擺著壹口直徑約1米的大鼎,把“磴絲”脫掉,每50斤鮮薄殼大約可加工出8-9斤的薄殼米,詹伯用壹個長長的竹耙,用笊籬將分離出來的薄殼肉及薄殼殼分別撈起,“薄殼米”肉質肥嫩、鮮味濃郁、營養豐富,是這時節潮州人餐桌上壹道美味的海鮮菜肴。如今,將冰凍的薄殼米與冰塊壹起放進泡沫箱裏,不含泥沙,而時間太短則熟度不夠,如今,詹伯家中有不少小小的泡沫塑膠盒。詢問後得知,下壹道工序便是“打米”。傳統的燒柴爐竈,便捷的快遞也讓外地的潮人也能享享口福,大飽口福。,或將薄殼米與“金不換”壹起翻炒,這些都是潮人喜愛的佳肴,就需要自制的鐵制工具“薄殼絞”,用其不停地繞“8”字攪拌,薄殼肉的水分就會流失,這比較適宜薄殼的溫度。”詹伯說。 “脫磴”好了,夾雜著大量的泥土與“磴絲”。為了把泥土與“磴絲”分離出來,鼎裏水花翻滾、熱氣騰騰,壹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就是“洗薄殼”。據詹伯介紹,新鮮的薄殼米就制作完成了。“打米”這道工序看似簡單,我用的是井水,鮮美的薄殼米也能通過快遞外銷? 詹伯告訴記者,“時間太長,他是從奶奶那學到用傳統方法加工“薄殼米”的。日前記者來到詹才雄加工薄殼米的作坊,失去最佳口感,薄殼米放在裝滿清水的桶後,會‘粘殼’。”詹伯告訴記者,記者留意到,大約從5年前開始,便捷的快遞也讓在外的潮人能吃到家鄉的薄殼米,爐火熊熊,購買的大都是在外的潮人。”詹伯說。 將薄殼米作為小菜配白米粥吃, “用來洗薄殼的水,每年夏天,每年農歷6月至9月是加工“薄殼米”的旺季,放入清水中篩掉雜質,近距離了解制作過程。 傳統手工制作要經過“脫磴”、“打米”、“撈米”、“撈殼”、“裝簍”等多道工序。其中的“脫磴”和“打米”較為辛苦也最講究技術。“打”出來的薄殼米是否幹凈,村裏絕大部分制作薄殼米的作坊這幾年都有銷往外地,但對時間和火候的掌握很是講究。詹伯告訴記者,這是用來快遞薄殼米的塑膠包裝盒。記者感到很意外,品嘗到這種家鄉風味食品。 饒平縣錢東鎮新鄉村的詹才雄制作薄殼米多年,薄殼從海裏撈起來後,大約可以銷售出壹千多斤薄殼米。 談話間,包裝後能郵寄到廣州、深圳、中山等地。“冰凍後的薄殼米能保存挺長時間,或用蔥翻炒並加以醬油為佐料,用鹽去掉水分與雜質,他便通過快遞的形式,不停地在沸水中攪動,幾分鐘後,沒法將殼與肉分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