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加盟創業,加盟,連鎖加盟-獨立創業資訊網
    關於創業   創業問題   服務項目   加盟專區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清明將至,殯葬車司機講述行業變遷人生五味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cz001.com.cn/2019-03/23/content_3579747.htm"

清明將至,殯葬車司機講述行業變遷人生五味發布時間2019年03月23日09:31來源常州晚報編輯曲陽責任編輯王小明條評論去評論>選擇文字大小大中小常報全媒體訊春雨瀟瀟,清明將至。在這個祭祀先人、追憶故人的節日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與逝者從不相識,卻用專業的精神讓逝者有尊嚴地走好“最后的旅程”,他們就是殯葬工作者。這些人中,殯葬車司機的工作比較特殊,他們搬運遺體,干著最苦最累的活,“讓兩個世界的人都滿意”。同時,他們又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群體。清明節到來之際,檔案柜記者走近殯葬車司機,傾聽他們講述殯葬運輸行當的變遷,以及背后的酸甜苦辣、人生五味。最早,我市殯儀館從事遺體運輸工作的都是外地人,運輸工具是板車今年56歲的謝慶田是我市殯儀館的一名普通殯葬車司機,他25歲開始從事這項工作,至今已有31年。目前,在我市所有殯儀館殯葬車司機中,他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一位,對該行業的歷史變遷掌握得非常清楚。為此記者請他梳理一下我市殯葬運輸行業的發展變化。據他介紹,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市已出現殯葬運輸。“當時,社會上流行土葬。只有少部分遺體才被運到市殯儀館,進行火化。”他從師傅和前輩們口中得知,那時候,人們瞧不起從事這個行業的人,對他們也都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市殯儀館第一代從事遺體運輸的,沒有常州本地人。他們不是來自蘇北,就是來自安徽等外省,且都生活貧困。謝慶田說,那時候條件有限,運輸遺體的工具是板車。再加上當時道路不像現在這么平坦,運輸費力費時。殯儀館一位工作人員的父親就是第一代“殯葬車司機”,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父親拉板車到長江邊運一具遺體,目的地是青龍高士橋殯儀館。來回幾十公里路,他父親走了一天時間。人力三輪車、偏三輪車、三輪卡車、面包車,隨著時代發展更新換代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市殯葬運輸工具開始“升級”,從兩個輪子的板車換成了人力三輪車。這時候,車隊開始出現常州本地人的身影。“有了三輪車,運輸車隊活動的范圍比原來大了很多,運輸效率大大提高。這項工作比最初輕松了不少,再加上待遇的提高,所以本地人也開始加入到這個行當中來。”謝慶田說。從人力三輪車開始,遺體運輸的工具開始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更新換代。據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市殯儀館殯葬車隊開始出現三輪卡車、改裝偏三輪等運輸工具。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殯葬車開始升級為面包車。“我來之前,車隊就已經有了兩輛雜牌的面包車。”謝慶田回憶,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車隊運輸條件開始進一步改善。他清晰地記得,當時車隊增加了兩輛新的蘭陵牌面包車,這讓他和同事高興了好一陣子。“但是,車上沒有空調。和現在比,車子故障也比較多。”他記得,當時干活的時候,夏天車里非常熱,冬天車里非常冷。尤其是夏天,車里太熱,一些遺體散發出氣味,非常難聞。這還沒什麼,最讓他和同事害怕的是干活時,車子突然拋錨。“家屬一般會跟在車上,有少數家屬比較迷信,覺得車子出問題了不吉利,就會對我們惡語相向。”這幾年,隨著城鎮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區域的擴大,殯葬運輸工具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市殯儀館殯葬車隊從最先二輛特種殯葬面包車,發展到目前的十輛新式面包車,基本上杜絕了運輸中出現故障的情況,滿足了市區及周邊地區老百姓的特殊需求。以前通訊不發達,殯葬車司機只上白班,現在24小時隨時待命今年53歲的成義付是市殯儀館殯葬車隊的隊長,他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加入車隊的。據他回憶,最初,車隊只上白班,且按時上下班。“在那個電話還不普及的年代,聯系我們基本上都是通過固定電話。所以,人們聯系車隊就不太方便,尤其是晚上,我們基本上沒有活。”隨著BP機、手機等移動通訊的迅猛發展,再加上和公安110建立了聯動機制,市殯儀館殯葬車隊的任務越來越多。成隊長回憶,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車隊隊員開始輪流晚上值班,其他隊員保證24小時隨時待命,過年過節也不休息。近年來,由于車隊安全運行無事故,服務接送體貼周到,得到職工及治喪群眾的一致好評,車隊列為服務品牌,被單位命名為“96444陽光車隊”。據介紹,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殯儀館殯葬車隊任務量達到頂峰,但車隊隊員數量還和以前一樣一直保持在4人左右。那時候,最多的時候,每人每月平均要接運約150具遺體。司機們也都成了“活地圖”,對每個鄉鎮、村莊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社會車輛進入殯葬運輸行業,市殯儀館殯葬車隊的業務開始受到沖擊。據介紹,目前市殯儀館殯葬車隊的業務量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左右。幾十年來,干這一行的,除了過心理關,最難的就是找對象“想干這一行,心理素質肯定要過硬。”謝慶田說,這些年中,做殯葬車司機這一行,能做長久的鳳毛麟角,少之又少。據他回憶,他從溧水老家到常州,和師傅跟車的第一天就開始“打退堂鼓”,想著回家。他記得,那次是到312國道附近拉幾具在車禍中喪生的市民遺體。“我第一次看到慘不忍暏的場景,腿直打哆嗦,直想吐。我壯著膽子幫師傅打下手,清理遺體,硬著頭皮完成了第一次出車。”之后幾天,他一直睡不著覺,便提出不干了,想回家。“三十年前,司機都是‘離地三尺,高人一等’,很吃香。而且家人也勸我回家,做其他行業的司機。”師傅的一句話,把他拉了回來。“師傅說,這事情總歸需要人做。大家都不來做,誰做呢?”在師傅的鼓勵下,他才慢慢堅持了下來。但是,想在這一行一直堅守談何容易。大家除了過心理關,還要過感情關。所謂“感情關”就是找對象。成義付和謝慶田介紹,幾十年來,找對象困難一直困擾車隊隊員。“干這一行的,都是很晚結婚,一般都要靠近30歲。二三十年前,這個歲數結婚屬于很另類了。”成義付說,之前有些隊員申請調離,最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找對象。最怕問“你是做什麼工作的”,最傷心的是不少親朋走動少了50歲的朱建東在市殯儀館擔任殯葬車司機已有6年時間,幾年間,他憑著一腔干勁成為“96444陽光車隊”出車量最高的人,并受到市殯儀館黨支部的嘉獎。6年里,面對的工作無論多么復雜,任務多么艱巨,他都能圓滿完成。但是,一到交際場合,他心里就犯怵。因為,他最害怕別人問他的職業。“別人問我,我一般回答在民政部門工作,但遇到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我就不知道怎么辦。”因為,他擔心自己的職業引起別人的不適,會覺得尷尬。謝慶田就曾遇到過特別尷尬的事情。在一次聚會中,他無意中說出了自己的工作,有些人得知后,就借各種理由,坐到其他桌子上去了。“雖然,現在人們的觀念越來越開放,但對我們的不理解和偏見還多少存在。”所以,他認為,這種偏見也是現在車隊“青黃不接”的原因——車隊都是45歲以上的“老人”,年輕人不愿加入。作為一名殯葬車司機,不少人反映現在親朋好友間走動的越來越少了。朱建東就表示,他特別害怕過年過節。這倒不是因為加班,而是因為一些親戚朋友和他的走動越來越少,這讓他心里有些不舒服。朱建東感慨,這幾年,能和他坐在一起聊天喝茶的屈指可數。“但也有溫暖的事情。比如,一些家屬很理解我們的工作,對我們表示感謝。所以,我經常和家人說,雖然我們的待遇很一般,但這些理解和感謝促使我一直干下去。”朱建東說。崔麗娟周莉呂洪濤分享到:新浪微博微信QQ好友下載客戶端參與人數,評論人數去評論>延伸閱讀

關鍵字標籤:生命禮儀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