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業,加盟創業,加盟,連鎖加盟-獨立創業資訊網
    關於創業   創業問題   服務項目   加盟專區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上海歌劇院《雷雨》倫敦商演 平均上座率逾八成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h.eastday.com/m/20160815/u1a9633970.html"

上海歌劇院《雷雨》倫敦商演平均上座率逾八成2016年8月15日05:17來源:文匯報原標題:在倫敦西區掌聲里,中國歌劇樹起東方樣本    當地時間8月11日至14日,上海歌劇院攜《雷雨》在英國國家歌劇院駐地倫敦大劇院連演4場。圖為韓蓬和徐曉英飾演的周萍、繁漪。游暐之攝  “我們一度考慮過降價賣票。但我們堅信只要英國觀眾能坐進場來看演出,他們會被打動。”這是上海歌劇院黨委書記范建萍臨行前頗有壯士斷腕意味的一番話。當地時間8月11日至14日,上海歌劇院攜《雷雨》在英國國家歌劇院駐地倫敦大劇院連演4場。劇院有效座位1317個,平均上座率逾八成——演出被英國觀眾和樂評人認可。  4天商演,改編自曹禺名作的歌劇《雷雨》用純西方音樂制式輔以中國民族元素,在倫敦西區這個被稱作“世界舞臺心臟”的地方顯山露水。聽聞倫敦的掌聲,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有個大膽計劃,明年要把中國的《黃河大合唱》和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以上下場演出的形式帶去意大利羅馬“斗獸場”,“如果順利的話,還會考慮請外國演員跟我們一起唱《長征組歌》。”  這不是許忠的異想天開。2015年《駱駝祥子》在意大利、2016年《雷雨》在英國“戲都”商演成功后,一條中國歌劇實現抱負的路徑有了可行性———由中國藝術家把中國故事帶到世界歌劇的舞臺找到立足點;再憑從無到有、由少及多的  海外演出,尤其是直面觀眾的商演,為中國表達謀求版圖;接著,邀請世界名角、名團參與聯合制作,讓中國故事在西方市場體現價值———若成功,此處不是終點。  從只知李小龍到邀請上海藝術家放歌BBC直播間  原本,中國歌劇要來演出的消息并不至于在倫敦西區掀起大波瀾。畢竟,這里是舉世聞名的英國皇家歌劇院“科文特公園”所在地。見慣了大世面,不少英國主流媒體在演出前對上海歌劇院相對矜持。即便倫敦《金融時報》文化版主編理查·費爾曼在7月主動向上海發來采訪申請,7月29日他發表的演出預告依舊出人意表。文章開頭:“1957年布魯斯·李主演了電影《雷雨》,那是功夫巨星極為特殊的一部作品。”李小龍、功夫,才是典型的西方人熟悉的中國符號。費爾曼在文中描繪的,其實映照中國歌劇在西方的拓荒之旅:從被忽略、被誤讀到被理解、被喜歡。  不過,現實超乎費爾曼的預想。8月11日首演,包括英國國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英國南岸藝術中心高管在內的諸多業界名流現場觀看。首演后,《舞臺》、musicOMH等專業網站貼出近10篇《雷雨》樂評。高頻語句里除了夸莫凡的音樂與徐曉英的演唱,還有這句———“初聽像普契尼,細聽又有濃郁中國風”。在許忠看來,這與《金融時報》選取李小龍做切入點異曲同工,都是由西方觀眾熟悉的切口翻開故事的第一章。  這些評價直接帶動《雷雨》在倫敦歌劇愛好者中升溫,從第二場演出開始,每天都有觀眾來現場買票。除卻第一天首演有部分特邀嘉賓、上座率超九成外,后3天每天的劇院里都坐了八成有余。英國廣播公司(BBC)古典音樂頻道亦聞風而動,原本,他們的專題節目因日程與歌劇院彩排時間有沖突被迫取消。但首演后的各方好評讓BBC決心重啟專題。當地時間8月12日傍晚,BBC直播燈亮,許忠以一口流利英語講述中國戲劇、中國歌劇的發展,《雷雨》選段《當年的你我》隨韓蓬與徐曉英的歌聲隨電波飄出。  《雷雨》模式被專業樂評贊為“值得稱道的樣本”  有百年歷史的英國戲劇周報《舞臺》,有篇全面的樂評,導語里既涵蓋《雷雨》的藝術特點,還透出對本次演出采用商演模式、跨國制作的贊許:“在演繹西方經典的同時,中國同行們越來越多地聯合了國際藝術團體,在西方制式的歌劇加入中國元素。眼下,正在倫敦演出的藝術家們就帶來了一個值得稱道的樣本。”  此番倫敦行,雖由上海大劇院藝術中心主導,但于歌劇院,還是院史60年頭一次海外商演。藝術本身的精耕細作之余,中西方演出市場落差更得從頭研究。票房推廣要不早不晚,不被名團、名劇淹沒;海報制作要富設計感,又要對劇情有充分暗示;宣傳詞中強調“中國歌劇”要勝過“現代歌劇”,因為現代二字會阻攔一部分古典樂迷;而座位票價定制要讓觀眾獲得最滿意的性價比……英國本土的營銷策略外,中國歌劇在海外還有文化上的“水土不服”。  首先是翻譯。《雷雨》早在2010年受邀獻演新加坡時就有了英文字幕。但時隔6年再赴海外,又是文化上差之千里的英國,舊字幕顯得不合時宜,比如周家錯綜復雜的人物關系,華裔觀眾都略知一二,英國觀眾一臉茫然。所以,大劇院藝術中心先讓有英國藝術單位工作經驗的同事對字幕作第一次修改。第二次大改動由英國演出商接棒,劇院現場字幕屏長短、英國觀眾欣賞癖好都是講究。最終呈現的翻譯,專業網站musicOMH評價:“這部中國歌劇很好理解,就像我們欣賞契訶夫一樣暢通無阻。”  但該文也提出兩點商榷:繁漪一句“啊,這是侍萍?”意外引來笑場;最后電閃雷鳴中周沖、四鳳相繼殞命,英國觀眾又笑了一回。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征,“一個提高音調的‘啊’會讓英國人誤以為這是中國京劇的嫁接”;而“世上被雷擊中的概率大約不足百萬分之一,可不幸的周家在一個雨夜就接連2人被雷劈死。”類似英式調侃,實是中國歌劇走進西方值得探討的求同存異。  許忠態度鮮明:這次“走出去”,中國歌劇讓英國人看到了抱負和野心,也讓我們揣摩出實現抱負的方法———聯合制作、跨國制作、海外商演,以藝術上的融合消弭文化上的差異。

關鍵字標籤:https://www.vitalityds.com.tw